近來讀納蘭詞,"人生若只如初見"七個字像晨露滾過荷葉,在我心里蕩開漣漪。這跨越三百年的叩問,讓我想起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漁人——那溪水盡頭的光亮,原來一直映照著每個時代對純真本心的渴慕。當母親把隔夜紅豆熬成綿軟的甜粥,當父親在臺燈下批改作業(yè)時鏡片泛起的微光,這些流淌在光陰褶皺里的暖意,何嘗不是對"初見"最溫情的注解?
若將"初見"二字拓印在當下,該是醫(yī)院走廊里不再猶豫的攙扶,是便利店深夜為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留著的熱茶。外祖父行醫(yī)時總在藥柜底層備著"仁義散",遇到貧寒病患便悄悄塞進藥包。這般古風猶存的故事,恰似張岱《夜航船》里記載的"夜不閉戶",在霓虹閃爍的都市里化作星星點燈的溫柔。
我們這代人踩著敦煌飛天的綢帶,在家校之間丈量成長的弧度。食堂餐盤里的彩虹糖果再甜,終究敵不過祖母腌制的青梅酸澀??傁霋昝撔D(zhuǎn)木馬的固定軌跡,卻又畏懼成人世界那些戴著微笑面具的提線木偶。直到看見班主任案頭那方墨跡斑駁的硯臺,想起王羲之練字染黑池水的傳說,忽然懂得人生這本字帖,本就該有臨摹失誤的勇氣。
圖書館泛黃書頁里夾著的銀杏書簽,體育課后與好友分食的酸枇杷,這些裝在玻璃罐里的時光標本,都在訴說《詩經(jīng)》里"今我不樂,日月其除"的古老箴言。但正如東坡夜游赤壁時所見,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從不為誰停留。唯有懷揣初見的星火,方能在晨霧彌漫的征途上,看清自己最初選擇的那個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