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推開教室窗戶時,我常想起歷史課本里那張泛黃的畫像。文天祥戴著沉重的枷鎖站在船頭,珠江的浪花打濕衣襟,他卻始終仰望著北方的天空。這位南宋狀元本可享受榮華,卻在國破家亡時散盡家財組織義軍,被俘后面對元世祖的勸降,只留下"人生自古誰無死"的絕唱。這讓我懂得,真正的不平庸,是在迷霧中依然能看清心中的北斗。
課間總能看到小林蹲在花壇邊觀察螞蟻。當其他同學都在討論新款球鞋時,他卻把零用錢攢起來買昆蟲圖鑒。上周生物課,他捧著親手制作的標本盒講解白蟻社會結(jié)構(gòu)時,窗外的梧桐葉都在為他鼓掌。這讓我想起李白"安能摧眉折腰事權(quán)貴"的傲骨,原來平凡的日子里,保持對世界的熱忱就是最動人的堅持。
去年暑假參加志愿者活動,在養(yǎng)老院遇見張爺爺。這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,退休后二十年如一日地在社區(qū)教孩子們書法。他握著我的手說:"小伙子你看,范仲淹當年在杭州當官,自己住茅屋卻給百姓修堤壩,這才叫'先天下之憂而憂'。"老人枯槁的手掌上,墨跡與皺紋早已融為一體。
此刻望著課桌上的斑駁陽光,忽然明白歷史長河里那些璀璨的名字,不過是把每個當下都活成了永恒的模樣。就像操場邊的銀杏樹,春天抽芽時不與百花爭艷,深秋落葉時卻鋪就滿地金黃。當我們認真對待眼前的每一道習題、每一次值日,那些看似微小的堅持,終將在時光里沉淀成屬于自己的星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