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日的暖陽里,我蹲在棉花田里幫奶奶摘棉桃。老棉桃裂開白生生的笑臉,奶奶用粗糙的手掌接住飄落的棉絮,教我辨認(rèn)天上的云彩。"丫頭看那魚鱗云,老話說‘天上魚鱗斑,曬谷不用翻’,咱們得趕在下雨前收完。"我仰頭望著藍(lán)天上銀光粼粼的云片,忽然想起自然課本里的氣象諺語,原來語文就藏在奶奶布滿皺紋的眼角里。
秋雨綿綿的周末,我躲進(jìn)市圖書館避雨。墨香浸潤的空氣中,指尖撫過書脊,忽然觸到本泛黃的《民間故事集》。盤腿坐在落地窗前,我讀到牛郎織女相會的鵲橋,讀到端午龍舟競渡的鼓點(diǎn),讀到除夕門楣上的桃符故事。雨珠在玻璃上蜿蜒成河,書頁里的方塊字卻在我心里架起彩虹橋,連接著千年時光。
元宵燈市最熱鬧時,我和堂姐擠在燈謎攤前。"遠(yuǎn)看山有色——打一字!"堂姐咬著糖葫蘆含糊提醒。我盯著紅燈籠下?lián)u晃的謎箋,突然靈光乍現(xiàn):"是水墨畫的‘畫’字!"兌獎處的大叔笑著遞來兔子燈,人群中的喝彩聲與爆竹聲交織,讓我想起語文老師說的"處處留心皆學(xué)問"。
如今我總愛揣著筆記本,記下早餐鋪蒸籠掀開時的白霧形狀,記下校門口老槐樹四季換裝的模樣。生活像本永遠(yuǎn)讀不完的大書,而語文就是教我品讀世界的放大鏡,把平凡日子里的詩與遠(yuǎn)方,都照得透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