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十點的臺燈總在等我。攤開練習冊時,筆尖會輕輕叩響木桌,像在敲打通往明天的門。此刻全城的窗戶里,有多少人正和我一樣,在稿紙上演算著相似的青春?
記得去年冬天期末考,教室暖氣烘得人昏沉。前排同學翻試卷的脆響驚醒了打瞌睡的我,手心里攥著的筆套已浸滿汗水。那時才懂"笨鳥先飛"的真意——把單詞本揣在羽絨服口袋,早操間隙就著呼出的白氣背誦。當成績單上數(shù)學終于爬上紅榜,橡皮屑落滿桌角的弧度都像在微笑。
三月?lián)Q座位時與新同桌的鉛筆盒相撞,嘩啦啦掉出五顏六色的熒光筆。她整理錯題本的模樣讓我想起春蠶食桑,沙沙聲里藏著破繭的渴望。我們常在課間分享薄荷糖,清冽的甜味混著油墨香,竟比任何勵志標語都提神。
上周模擬考作文題是"未來的模樣",我望著窗外香樟樹在風里搖晃新葉。忽然明白我們都在完成一份特殊的答卷——用訂正過的錯題當路標,拿磨平的筆桿作槳櫓。當梧桐絮再次飄進教室,落在誰的草稿紙上,就會開出下一個季節(jié)的希望。